*本文作者为中读精心策划新课《如何正确地打开一座古墓》主讲人李云河
提到考古,你也许会有很多好奇。我也曾被人问到:考古中是否会遇到科学不能解释的事情?古墓里真的有机关暗器吗?甚至还有人问:考古和盗墓有什么关系?考古学家会看风水吗?考古是不是经常挖出价值连城的宝贝?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
对于大众而言,考古有着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矛盾性。一方面,作为冷门学科的考古,自带神秘感,大多数人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另一方面,在媒体报道和小说电影的推波助澜下,考古又常常跃入大众眼前,成为一时的焦点热点。因此,关于它的传闻和误解就从未间断。
《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剧照
正所谓“八卦之心,人皆有之”。因为好奇,所以大家想要了解真实的考古。
那么真实的考古是什么样的呢?有一部经典的考古著作,叫做《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正如这个书名所表达的,
考古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为我们了解过去,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所谓过去,就是人类的历史。对于历史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当代的价值,大家都有足够的认识。可是,对于怎么样认识历史,未必每个人都有清晰的认知。
可能有人觉得,了解历史,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读书啊。的确,中国自古就有编修史书的传统,史学研究成果更是数不胜数。但是只靠这些书籍,是否就够了呢?
仍然不够,首先,人类文明史中,有文字的时代仅仅几千年而已,没有文字的是更加漫长的数百万年,比如你可能听过的仰韶文化、良渚文明,再比如更早的山顶洞人,都是没有留下任何文字的人类过往。
其次,传统史书侧重政治和军事,而且在作者二次加工时,无法真正摆脱主观思维的影响,也难怪有人会认为历史没有真相,或者说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所以,
更直观的考古材料,就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另一种“史料”
。考古这个词的希腊文本意就是关于历史的科学,只不过将研究对象从文字换成了那些不会说话的物质材料。比如一座古城、一座墓葬,或者只是一个古代的垃圾坑。
晋侯墓地出土青铜鸟尊
尽管我们在解读考古材料的时候也无法排除主观,但是和文字的记录相比,考古材料本身是高度客观的。一件青铜鼎,不会因为人的意志变成青瓷碗,一座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的古城,也不会因为偏见而失去了文明的标志。
对于中国人来说,考古学从一百年前进入中国开始,就一直在探索两个问题的答案:何为中国?何以中国?
通过考古发现,我们能够知道自己从何而来
,我们的衣食住行、语言文字与祖先有何联系,我们脚下的土地曾经诞生过什么样的文明成果。更可以知道,是什么造就了古代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
接下来我们说说墓葬。在考古的对象中,墓葬绝非唯一,更多的其实是古遗址。考古学家的工作包罗万象,比大家想象的丰富许多,他们可以在干燥贫瘠的奥杜威峡谷搜寻猿人化石,可以在高压幽暗的海底打捞沉没千年的“南海一号”,可以在直升机上俯拍洛阳古城,也可以在大漠深处重现失落的精绝古国。
殷墟妇好墓发掘场景
但是,我仍然选择通过墓葬带你走进考古之门。
为什么这样选?这和开头提到的那些问题有关,大家对于墓葬考古很容易产生误解,所以我想通过这门课,分享一下什么是真正的考古,面对墓葬时我们到底在研究什么,又是如何思考的。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墓葬是生与死的交汇之地。它们不仅是古代社会的缩影,也是我们认识古人、思考自己的无字之书。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曾说:死亡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战国思想家荀子也说: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终始一也。面对亲密同伴的离去,人类的天性是悲哀和不舍,世界上许多文化都不约而同地给死亡赋予更多的温情,比如不朽,比如来世,比如升仙。为此,在营建墓葬时,人们往往竭尽所能,为逝者在地下复制出生前所拥有的一切美好,以便他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或者试图通过特殊的仪式和道具,引导他的灵魂前往彼岸或者直升仙境。无论埃及法老的金字塔,还是西汉帝陵的从葬坑,无一不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因此,墓葬中所埋藏的,不仅仅是死者的一生,更是一个个生者的寄托和祝愿。
通过墓葬,我们能看到古人的遗骸、遗物乃至精神世界,围观考古学家如何发掘和研究墓葬,像侦探一下破解历史谜题,更是难得的思维体验。
良渚大墓玉器出土场景
因此,通过墓葬来了解考古,也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考古工作充满了乐趣。确实是,但是,也经常不是。这里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十四年前,我第一次迈入考古的殿堂,也曾充满好奇和期待,但是第一次翻开厚重的考古报告,满眼都是看不懂的遗址和墓葬图,以及那些生硬的“长宽高”一类的数据和描述。没有生动幽默的语言,也没有紧张刺激的情节,这和我此前猜想的考古当然有很大的区别。在学院的资料室里,这样的考古报告放满了一个又一个书架,更不用说那些天书一样的研究著作。
如今,当我自己也在不断发掘和撰写考古报告时,回顾走过的路,会想到无数和我当初一样喜欢考古但感到彷徨的朋友。考古学中最有价值和最有意思的部分,也就是考古学家如何去进行分析和思考的,理应被大家所知道,却往往被有意无意忽略,这实在是个巨大的遗憾!
考古工作者有自己的工作方法和专业术语,但考古从不应该被圈起来。因此我会用更通俗的语言和专业的视角,给你展示一个个珍贵的考古发现,从而了解考古学家是怎样工作的,考古的思维是什么样子。
在这门课上,你感受不到猎奇,也不会只得到一堆知识碎片,因为我要给你的,是更加系统而且真实的考古。不管你是对考古充满兴趣但又无法入门,还是想在过去的基础上知道更多,相信你都能有所收获。
好了,话不多说,现在就随我一起,开启这趟考古之旅吧。
▼扫描图片二维码,查看课程详情
主讲人
李云河,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博士后。从事考古研究10余年,参与过许多重要古墓葬、古遗址的一线考古工作,其中包括西安文帝霸陵、南昌海昏侯刘贺墓等震惊世界的考古挖掘。
课程亮点
20+重大古墓考古发现,
开启探秘古老文明之旅
用通俗的语言和专业的视角,带你打卡中国百年大考古发现以及历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重要遗址和文物。比历史更细节,比故事更真实。
700+分钟干货输出,
历史、考古爱好者的终极指南
每一讲都会以故事为引,搭配一手文献史料,帮历史爱好者们找到认识历史最直接的方式
通过这次历史探访之旅,你能更了解古人的衣食住行、语言文字、精神信仰……重新认识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古代中国。
生动、有趣,
用考古学家的思维方式厘清你的迷思
考古学家在研究什么?
考古人的思维又是什么样的?
古人又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死亡为何是一件“隆重”的事情?
……
你对于考古的疑问,答案都在这堂课里。课程中,你还可以了解考古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抛开猎奇的思想和知识碎片,了解更加系统而真实的考古。
多维度、跨学科,
发现历史书上不曾讲过的真实一面
课程内容涵盖了文化、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通过跨学科视角,追溯中国考古历程,帮你打开大文明视野。
首发限时福利
(2022.07.19—2022.08.18)
限时折扣!
现在订阅,享早鸟价59元
特惠结束后,恢复原价69元
▼扫描图片二维码,查看课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