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 ·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周
·
释迦牟尼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归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
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已,又出种种微妙之音,所谓檀波罗蜜音、尸波罗蜜音、羼提波罗蜜音、毗离耶波罗蜜音、禅波罗蜜音、般若波罗蜜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无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狮子吼音、大狮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
出如是等不可说不可说音已,娑婆世界,及他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所谓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一切天众、龙众、鬼神等众,悉来集会。
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川泽神、苗稼神、昼神、夜神、空神、天神、饮食神、草木神,如是等神,皆来集会。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诸大鬼王,所谓恶目鬼王、啖血鬼王、啖精气鬼王、啖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摄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爱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来集会。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汝观是一切诸佛菩萨,及天龙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国土、他国土,如是今来集会,到忉利天者,汝知数否?”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
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已过去久修善根,证无碍智,闻佛所言,即当信受。小果声闻、天龙八部,及未来世诸众生等,虽闻如来诚实之语,必怀疑惑。设使顶受,未免兴谤。唯愿世尊,广说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思议事。”
佛告文殊师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以来,千倍多于上喻,何况地藏菩萨在声闻、辟支佛地。文殊师利,此菩萨威神誓愿,不可思议。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是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
“文殊师利,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大子。时世有佛,号曰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时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文殊师利,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以是于彼佛前立斯大愿,于今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
“又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彼佛寿命四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像法之中,有一婆罗门女,宿福深厚,众所钦敬,行住坐卧,诸天卫护。其母信邪,常轻三宝。是时圣女广设方便,劝诱其母,令生正见。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时婆罗门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计当随业,必生恶趣。遂卖家宅,广求香华,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见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画威容,端严毕备。时婆罗门女,瞻礼尊容,倍生敬仰。私自念言:佛名大觉,具一切智。若在世时,我母死后,倘来问佛,必知处所。时婆罗门女,垂泣良久,瞻恋如来。忽闻空中声曰:泣者圣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处。”
“婆罗门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宽我忧虑?我自失母已来,昼夜忆恋,无处可问,知母生界。’”
“时空中有声,再报女曰:‘我是汝所瞻礼者,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见汝忆母,倍于常情众生之分,故来告示。’”
“婆罗门女闻此声已,举身自扑,肢节皆损。左右扶侍,良久方苏。而白空曰:‘愿佛慈愍,速说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将死不久。’”
“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圣女曰:‘汝供养毕,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
“时婆罗门女,寻礼佛已,即归其舍。以忆母故,端坐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经一日一夜。忽见自身到一海边,其水涌沸,多诸恶兽,尽复铁身,飞走海上,东西驰逐。见诸男子女人,百千万数,出没海中,被诸恶兽争取食啖。又见夜叉,其形各异,或多手多眼,多足多头,口牙外出,利刃如剑。驱诸罪人,使近恶兽。复自搏攫,头足相就。其形万类,不敢久视。时婆罗门女,以念佛力故,自然无惧。”
“有一鬼王,名曰无毒,稽首来迎,白圣女曰:‘善哉菩萨,何缘来此?’”
“时婆罗门女问鬼王曰:‘此是何处?’”
“无毒答曰:‘此是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
“圣女问曰:‘我闻铁围之内,地狱在中,是事实否?’”
“无毒答曰:‘实有地狱。’”
“圣女问曰:‘我今云何得到狱所?’”
“无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须业力。非此二事,终不能到。’”
“圣女又问:‘此水何缘,而乃涌沸,多诸罪人,及以恶兽?’”
“无毒答曰:‘此是阎浮提造恶众生,新死之者。经四十九日后,无人继嗣,为作功德,救拔苦难;生时又无善因。当据本业所感地狱,自然先渡此海。海东十万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东,又有一海,其苦复倍。三业恶因之所招感,共号业海,其处是也。’”
“圣女又问鬼王无毒曰:‘地狱何在?’”
“无毒答曰:‘三海之内,是大地狱,其数百千,各各差别。所谓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苦毒无量。次有千百,亦无量苦。’”
“圣女又问大鬼王曰:‘我母死来未久,不知魂神当至何趣?’”“鬼王问圣女曰:‘菩萨之母,在生习何行业?’”
“圣女答曰:‘我母邪见,讥毁三宝。设或暂信,旋又不敬。死虽日浅,未知生处。’”
“无毒问曰:‘菩萨之母,姓氏何等?’”“圣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罗门种。父号尸罗善现,母号悦帝利。’”
“无毒合掌启菩萨曰:‘愿圣者却返本处,无至忧忆悲恋。悦帝利罪女,生天以来,经今三日。云承孝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非唯菩萨之母得脱地狱,应是无间罪人,此日悉得受乐,俱同生讫。’”
“鬼王言毕,合掌而退。”
“婆罗门女寻如梦归。悟此事已,便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
佛告文殊师利:“时鬼王无毒者,当今财首菩萨是。婆罗门女者,即地藏菩萨是。”
拼音
所属合集
#地藏经
译文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闻佛陀这样宣说的:一时,释迦牟尼佛为报母生育之恩,知道母亲已生在忉利天,就上升到忉利天专门为母亲说法。当时,十方无数世界,有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听说释迦牟尼佛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都来随喜参加这个法会。法会中,无量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同声赞叹释迦牟尼佛,能够在娑婆世界的五浊恶世里,现种种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使他们明了离苦得乐的佛法。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都分别派遣侍者来向世尊致敬。
天人献草这时,释迦牟尼佛慈悲含笑,放出百千万亿大光明云,分别是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归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
呈现如此不可胜数的光明云以后,又发出种种微妙的声音,分别是布施波罗蜜音、持戒波罗蜜音、忍辱波罗蜜音、精进波罗蜜音、禅定波罗蜜音、般若波罗蜜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无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狮子吼音、大狮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
发出如此不可胜数的声音之后,娑婆世界及他方世界种种国土,有无量亿的天龙鬼神,也集合到这忉利天宫,他们是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天,直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一切天众、龙众、鬼神等众,都来集会。
另外,还有其他世界及娑婆世界上的各种神祇亦来集会,包括海神、江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川泽神、苗稼神、昼神、夜神、空神、天神、饮食神、草木神等。还有他方世界及娑婆世界中的各种鬼王,所谓恶目鬼王、啖血鬼王、啖精气鬼王、啖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摄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爱敬鬼王等,这许多鬼王也来参加法会。
这时,释迦牟尼佛对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说:“你看,这一切诸佛、菩萨及天龙鬼神,有来自此世界的,有来自其他世界的;有来自这方国土(即阎浮提)的,有来自他方国土的,如今都来到忉利天集会,你知道他们的数目一共有多少吗?”
文殊师利回答佛说:“世尊,以我所拥有的神通和力量,即使花上一千人劫这么长的时间来测算,也还是不能得知有多少数啊!”
佛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我以佛眼智慧来测算,也无法得知其确切数目,这些都是地藏菩萨从久远的、不可计量的劫数直到现在,已度脱使令成佛、正度脱使令成佛以及将度脱使令成佛的众生。”
文殊菩萨代一切众生向佛恭敬启问:“世尊啊!我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以前直到现在,勤修善根福德智慧,已彻底证悟了无碍智。因此,凡是听到佛所说的一切,都能够坚信受持。但对那些小果位的声闻、天龙八部以及未来世的一切众生,即使听到了如来真实不虚的话语,一定心里还是要生起疑惑的。即使出于恭敬,勉强接受,难免在外界的影响下说出诽谤的话来,反而使这些众生因此而造罪了。因此,我请求世尊,能否为这些众生,比较详细地介绍一下地藏菩萨摩诃萨,他从初发心时起直到现在,一直在做哪种修行,立哪种大愿,才能成就所说的那样不可思议的功德神力呢?”
佛告诉文殊菩萨说:“譬如说,将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的草木、丛林、稻麻、竹子、芦苇、山石、微尘等每一件东西记一个数,每一个数算做一条恒河;每一条恒河里有那么多的沙;将这么多的恒河里所有的沙,每一粒沙子算做一个世界;每一个世界都碎成微尘,每一粒微尘算做一个大劫;将一个大劫里所积的微尘数,再统统算为劫数。地藏菩萨自从证到十地果位以来所经过的劫数、度化的众生,远远超过上述比喻的数量之千倍。更何况地藏菩萨在声闻、辟支佛时所修行的时间与度化的众生,那更是多得无法想象了。文殊师利,这位菩萨的神通威力、宏誓大愿真是不可思议。倘若在未来世界里,有善男子或善女人,有缘能听到地藏菩萨的名号,或是赞叹,或是恭敬瞻礼,或是称念地藏菩萨的名号,或是拿灯烛、香花、饮食、衣服、燃香、果品等供于菩萨像前,或是绘画地藏菩萨形象、用玉石雕刻地藏菩萨形象、用土木胶漆彩帛等塑造地藏菩萨的形象,此人即能够以上述的功德,上升至忉利天,往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会堕落到恶道中去。”
“文殊师利,这位地藏菩萨摩诃萨,在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大劫之前,有一次投生为一位大长者家的儿子。在那个时代里,正好有一位佛住世,佛的名号称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这位大长者子见到佛的相貌威仪非常的美好,兼备了千种的福慧与庄严。因此想要知道其原因,就来到佛前恭敬发问,立了什么样的誓愿,做了什么样的功德,才能感应到这种圆满的妙相。当时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就告诉长者子说:‘要想修证到这样圆满微妙的相貌和身形,应当在非常长久的遥远年代里,以佛法的清净智慧去度脱一切受苦的众生。大长者子听佛这样说了以后,就在佛前立下宏誓大愿说:‘我发愿,从今天起,以至尽未来际无数劫的岁月里,为一切六道中受苦的众生,以佛法的智慧,用种种方便使他们都能解脱生死,而后我自身再证得涅槃而成佛。’正是由于大长者子在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前发了如此誓愿。所以直到今天,虽然已经经过了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的大劫这么长的时间,仍然行菩萨道,度化众生。”
“再者,在过去不可思议无量数劫以前,当时世上有佛住世,号为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寿命为四百千万亿无量数劫。在觉华定自在王佛教化的像法时代中,有一位出身婆罗门的女子,由于曾在过去无量世当中积累了无量的善根与福德,因此为大众所尊重钦佩,无论何时何地,行住坐卧之时总有天神在暗中保护着她。她的母亲不聿信了邪教邪说,非但不信佛,反而还常常轻视佛法僧三宝。为此,这位圣女想尽了种种方法,劝说、诱导她母亲,希望母亲能产生正知正见。但其母由于业障太重,善根太少,始终对佛法三心二意,不能完全信仰奉持。不久之后,她母亲寿终,魂神堕落到无间地狱中去了。婆罗门女知道其母亲在世时不相信因果报应,以其所做的恶业,命终之后,一定会堕入恶趣。为了救度母亲,她就变卖了自己的家园房舍及种种资产,筹办购买了上好名贵的香和花,以及其他各种供佛所用的器具物品,在各处佛像、宝塔、寺院当中一心供养。在一座寺院里,她见到一尊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塑像,其形象威严慈祥、亲切端庄,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当时,婆罗门女恭敬瞻礼佛的尊容时,心里升起加倍的敬仰,心想‘佛的名号既然称为大觉,具备一切智而无所不知。倘若佛在世时,母亲死后,倘若我来问佛我母死后所去的生地,佛肯定能知道并会告诉我的’。怀着遗憾与悲伤,婆罗门女在佛像前,一边伤心地哭泣,一边不停地礼拜念佛。不知过了多久,忽然空中有个声音在说:‘那位正在哭泣的圣女,不要太过悲伤了,我来告诉你母亲死后所生的地方。’”
“婆罗门女听到这声音之后,非常激动,合掌向空中问道:‘是哪一位有德之神,来安慰我的忧虑?我自从失去母亲以来,日日夜夜怀着悲伤的心情忆念我的母亲,不知道她生在什么世界了。’”
“这时空中的声音再次告诉婆罗门女说:‘我就是你现在正在瞻仰礼拜的过去佛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见你思母心切,远远超过人之常情,所以来告诉你母亲的生处。’”
“婆罗门女听到这声音,激动万分,情不自禁扑倒在地,以至于手足关节折损了。旁人赶紧过来扶住她,安慰她,过了好一会儿才苏醒过来,泪流满面地对空中说:‘愿佛慈愍于我,快点告诉我母亲所生之处吧!我如今长久思念母亲,身心交瘁,都快要死了。’”
“这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再次告诉圣女说:‘你等供养仪式完毕以后,早点回家,在家中净室里,端身正坐,排除一切杂念,专心忆念我的名号,到一定的时候之后,即可知道你母亲所生的去处了。’”
“婆罗门女礼佛供养之后,立刻回到自己家中,端正坐好,因思念母亲心切,一刻不敢分心,全心全意称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名号。经一日一夜之久,忽然间觉得自己来到了一个大海边。这大海里的水,犹如滚汤一样,沸涌不止,海水中还有许许多多极其凶恶的怪兽,身子都是以铁化成,来来往往地在海面上飞行,东奔西跑。只见海里有成千上万的男男女女,一会儿漂上来,一会儿沉下去,被这些恶兽争来抢去地吞吃,又见到各种各样形状不同的夜叉:有的生了好多只眼,有的生了好多颗头,有的生了好多只脚,等等。这些夜叉露出白森森锋利的牙齿好像刀剑一样,它们追赶驱逐着这些罪人,使他们挨近恶兽,好让这些恶兽吞吃他们。不仅如此,这些夜叉也亲自动手争夺、攫取这些罪人,随意玩弄。有的把罪人的头和脚弯在一起,捆作一团;有的把他们的身体拉长压扁,如搓面团一般。这些夜叉的形状千奇百怪,种类多到数不清,令人毛骨悚然,不敢久视。婆罗门女因为有佛力加被,看到这些骇人的景象,当然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
“正在这时,有一位鬼王,名字叫无毒,恭敬作礼来迎接圣女,对他说:‘善哉,菩萨,您为什么到这里来呀?’”
“婆罗门女问鬼王说:‘这儿是什么地方?’”
“无毒鬼王回答说:‘这儿是大铁围山西面的第一重海。’”
“圣女问:‘我听说大铁围山内是地狱,这是真的吗?’”
“无毒回答说:‘大铁围山里边,确确实实是地狱的所在。’”
“圣女又问:‘我怎么会来到地狱呢?’”
“无毒回答说:‘倘若不是依靠佛菩萨的威神之力,那便是因为本身所造地狱之业而来。除了这两种力量,谁也无法到这个地方来。’”
“圣女又问:‘这里的海水为什么会像沸汤一样上下涌沸啊?为什么在海里有那么多的罪人和种种凶恶的怪兽呢?’”
“无毒回答说:‘这些都是阎浮提的造恶众生,新死不久,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后,由于没有亲戚、子女、朋友为他们做超度功德,使他们能脱离这地狱的苦难;同时,他们生前又没有好好修善,没有求得佛法僧三宝力量的加持,所以按照他们生前所做的恶业,就感应到地狱来了。一般来说,在进入地狱之前,要先渡过这一重海,此海往东过去有十万由旬,又有一海,那里的痛苦比这一重海还要加重一倍。在那重海的东边,又有一海,其中的苦楚更是倍上加倍。这三个业海都是由于众生身、口、意三业所造的恶因,而感招的痛苦之果。通常所称的业海,指的就是这儿。’”
“圣女又问鬼王无毒说:‘那么,地狱又在什么地方呢?’”
“无毒回答说:‘在三重海之内就是大地狱,其数有好几千,大大小小都不一样。所谓最大的,就有十八个。其次大的,有五百个,那里边的苦难和刑罚真是一言难尽。再其次的,就是小地狱也有千百之数,每个里边也有无量的苦难,真是苦海无边啊。’”
“圣女又问大鬼王说:‘我母亲去世时间不长,不知道她的魂神在哪里?’”
“鬼王问圣女道:‘菩萨,您的母亲生前的所作所为是怎样的呢?’”
“圣女回答说:‘我母执著邪见,相信外道,以至于常常讥讽毁谤三宝。虽然有时经过劝说,暂时相信三宝,过不久就又不信不敬了。虽然去世时间不长,可我却不知道她投生到什么地方去了。’”
“无毒再问圣女说:‘菩萨的母亲姓什么,叫什么呀?’”
“圣女回答说:‘我父我母都属于婆罗门种姓,父亲叫尸罗善现,母亲叫悦帝利。’”
“无毒听了以后,恭敬合掌告诉圣女说:‘圣女,您不必再忧伤挂怀,可以放心地回家了。这位悦帝利罪女已脱离地狱,升到天上,如今已经有三天了。据说多亏有孝顺的子女为她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不但菩萨的母亲得以脱离了地狱之苦,就是在无间地狱里受苦的一切罪人,也都在这一天里做菩提座解脱了地狱之苦,升到善道受乐了。’”
“鬼王说完之后,恭敬地向圣女合掌,抽身而退。”
“此时婆罗门女仿佛大梦初醒,又回到了自己家中的佛堂。待明白了此事的前因后果,觉悟到生死业缘、因缘果报、佛力加持的不可思议,随即来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塔像之前,立下宏誓大愿说:愿自今日起直到遥远的未来之际,所有一切造罪受苦的众生,我都要用种种方法和智慧,使他们得到彻底解脱。”
佛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刚才所说的无毒鬼王,就是现在的财首菩萨,婆罗门女就是现在的地藏菩萨。”
查看全部 ∨
注释
如是我闻:为佛教经典固定的开篇用语,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
一时:指说法的时间,亦即法会开始至法会圆满结束的某时,系经典序文六种成就之一,可径直理解为往昔某一个时候。
十方:为四方、四维、上下之总称,即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菩萨摩诃萨:乃菩提萨埵与摩诃萨埵之简称。译作大心,大众生,大有情。摩诃名大,萨名众生,即有作佛大心之众生也。“大”有三种:即愿大(愿作佛),行大(六度万行),度众生大(度尽一切众生也)。
五浊:在恶世、末世中出现的五种污浊,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见浊,以不明万法因缘所生无自性故,妄执为实,起自他、人我之见,不能见道,故名见浊;烦恼浊,以有人我之见,生是非、生爱憎而起种种烦恼;众生浊,烦恼内熏,发动身三、口四七支,造取舍、憎爱等业,随业受报,轮回不息,故名众生浊;命浊,轮回中一期寿命,寿夭穷通,各各不同,故名命浊;劫浊,前四浊炽盛,三灾竟起,众苦充满,故名劫浊。以五浊复障故,难见实相之理,故为障道因缘也。
神通:又作神通力,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的能力和妙用。凝心修定所得变化莫测,通用无碍,变化自在之力。不测之谓神,无碍之谓通。有宿命通、天耳通、他心通、天眼通、神足通(现众生、现世界、诣世界、生万物、示化身)、漏尽通(一切世界示现正觉),通称六通。
世尊:梵文Bhagavat,音译为薄伽梵,佛的尊称,梵语路迦那他或婆迦婆,译为世尊,乃佛之尊号,以佛具万德,为世所尊重也。意思是为世间所尊敬的人。
如来:梵文Tathagata,佛的十种德号之一,意思是乘如实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通俗地说,即已经觉悟的人。梵语多陀阿伽陀,译作如来,佛十号之一,乃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者也,名真身如来。
慈悲:慈,梵语Maitrya悲,梵语Karuna。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
般若:梵文Prajna的音译,智慧之意。般若,译作净慧,妙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真之慧也。智乃心之性,心生一切法,智知一切法,知而无知,无知而知,离一切相,得一切智,故名般若。
三昧:梵文、巴利语Samadhi的音译,又音译作三昧定、三摩地,定的异名,汉译作等持,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
檀:梵文、巴利语Dana,又译作檀那,布施、施舍之义,六度中的施度,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义。
尸:指尸罗,梵文Sila的音译,即持戒。意思是制止恶行不为,遇到善事恭敬去做。尸罗波罗蜜为六波罗蜜即六度之一。
羼(chàn)提:梵文Ksanti的音译,即令心安稳,堪忍外在之侮辱、恼害等,亦即凡加诸身心之苦恼、苦痛,皆堪忍之,而不愤怒、不结怨、不怀恶意。
毗(pí)离耶:梵文Virya的音译,汉译为精进。精进有身精进、心精进。身精进是昼夜六时诵经拜忏礼佛;心精进即昼夜六时,念兹在兹,一心忆念佛法而不忘失。
禅:梵文Dhyana的音译,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维修等,寂静审虑之意,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维之定慧均等的状态。
喜舍:指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中之第三喜无量心、第四舍无量心。
无漏:漏,为漏泄、漏落之意,乃烦恼之异名。烦恼能令人堕入三恶道,故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等。贪、嗔、痴诸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头漏泄不止,能令众生漏落到三恶道中去,故名为漏。以此之故,名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离烦恼之法名无漏。戒、定、慧及涅槃等皆为无漏之法也。以自性清净,远离烦恼,故能出此无漏之音也。
狮子吼:狮子乃众兽之王,譬喻佛说法,一切外道皆远避之。
大狮子吼:喻佛说大乘法门,令闻者振作无畏,勇猛精进发大菩提心。
云雷音、大云雷音:譬喻佛身像云,佛说法像雨,佛的音像雷一样能够远震,使众生听了雷音,猛然警悟,生欢喜心。
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师利,梵文Manjusri,意译为妙吉祥,音译另有曼殊室利。是大乘佛教中以智慧为特德的菩萨,往昔曾为诸佛之师,为释迦牟尼的左胁侍,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法王子:佛于法自在,故称法王。
劫:梵文Kalpa,音译作劫波。这是印度表示极其长久时间的一个单位,分为小劫、中劫、大劫。梵语称劫波,译成“分别时节”,指不能用年、月、日、时来计算的极长远的时节。或以世界成、住、坏、空一周所须时间为一劫,或以大、中、小时为一劫。小劫者,以人寿八万四千岁起算,每过百年减一岁,直减至人寿十岁,为一减劫,合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反之,从人寿十岁起,每过百年加一岁,直加至人寿八万四千岁,为一增劫。增劫、减劫都称小劫。十次增减,合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通常称劫即指大劫,合一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
佛眼:指诸佛照破诸法实相,而慈心观众生之眼。佛眼具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四种眼之作用,此眼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维,一切皆见。
证:修习正法,如实体验而悟入真理,称为证。有契会真理而悟入之意,故有契证、证契、证会、证悟、证入等词语。又证之境地,乃唯有自己体验之意,故有已证、内证、自内证之称。
声闻: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的出家弟子。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的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而为二乘或三乘之一。
天龙八部:守护佛法的八种神。天龙为别称,八部是总称。这就是天人、龙、夜叉、乾达婆(乐神)、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歌神)、摩喉罗伽(大蟒蛇、地龙)。
因地:为“果地”之对称。地者,位地,阶位之意,指修行佛道,由因行至证果间的阶位。相对佛果之果位而言,等觉以下者悉为因地;对于初地以上之菩萨而言,地前菩萨之阶位皆为因地,即对已证位者,称未证位者为因地。
三千大千世界:又称三千世界,这是古代印度人对全宇宙的称呼。以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绕之,更以铁围山为外廓,是名一小世界(若包括中心的须弥山及外围铁围山,则为九山)。一小世界乃一个日月所照耀之世界,约相当于一个太阳系。合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故称三千大千世界。
恒河:印度最大的河流,在今印度与孟加拉国境内。发源于雪山南部,其流域即恒河平原,四通八达,丰饶广阔,为数千年来印度文明之中心,佛陀说法亦多在恒河流域。
十地:指佛教修行过程中的十个阶位,有多种十地之说。一、三乘共十地,是《智度论》七十八所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通者。二、四乘共十地,是《大乘同性经》所说,于三乘后加入佛乘十地。三、真言十地,乃指《大日经》与《金刚顶经》二经密宗所立之十地。此处唯述菩萨乘之十地:一、欢喜地:为菩萨既满初阿僧祗劫之行,初得圣性,破见惑,证二空性,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菩萨于此地成就檀(布施)波罗密。二、离垢地:菩萨成就尸(持戒)波罗密,断修惑(即思惑),除毁犯之垢,使身清净,故云离垢地。三、发光地:菩萨成就羼提(忍辱)波罗密,断修惑,得谛察法忍,智慧显发,故云发光地。四、焰慧地:菩萨成就毗离耶(精进)波罗密,断修惑,使慧性炽盛,故云焰慧地。五、极难胜地:菩萨成就禅定波罗密,断修惑,真俗二智之行相互违者,使之合而相应,故云极难胜地。六、现前地:菩萨成就般若(智慧)波罗密,断修惑,发最胜智,使现前无染净差别,故云现前地。七、远行地:菩萨成就方便波罗密,发大悲心,断修惑,远离二乘之自度,故云远行地。八、不动地:菩萨成就愿波罗密,断修惑,作无相观,任运无功用相续,故云不动地。九、善慧地:菩萨成就力波罗密,断修惑,具足十力,于一切处,知可度不可度,能说法,故云善慧地。十、法云地:菩萨成就智波罗密,亦断修惑,具足无边恒沙清净性功德,出生无边功德水,如大云复虚空,出清净众水,故云法云地。十地位满,便证佛菩提而成佛。
辟支佛:梵文Pratyeka—buddha,意译为缘觉或独觉。共有:一、出生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已灭,但因其前世修行的因缘,自以智慧得道;二、自觉不从他闻,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善男子、善女人:佛教经典中对在家的信男、信女,每用善男子、善女人称呼。所谓的“善”,系对信佛、闻法、行善业者之美称。长者: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则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狮子奋迅:狮子奋起之时,诸根开张,身毛皆竖,其势迅速勇猛,以其威仪啸吼之相,令其余兽类尽失其威,以此喻佛之大威神力。具足万行,指一切具足,福慧圆满。相好:佛的身体所具足的微妙的特征。相是大的特征,好是小的特征。佛有三十二种相,八十种好。千福庄严:此种相须在百劫之中修福方可得。每修一百福可得一相,称为百福庄严;修成三十二相则需三千二百福,因称千福庄严。六道:指众生根据其生前的善恶行为,有六种轮回转生的趋向或境地,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也叫“六趣”。前三道为恶道,后三道为善道。
方便:或译善权、权宜。有三重意义:一指大乘菩萨不能像小乘一样自利,还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利益他人;二是指为软化众生不得不因地因人制宜采取各种灵活方法,也即所谓权方便、权宜;三是指为证见真理而修的加行。
那由他:梵文Nayuta的音译,又译为那由多、那庾多,为数目的单位。意约为中国所说之“亿”,通常只是表示数目甚大之意。
阿僧祇:梵文Asamkhya的音译,意译为无数、无央数。佛教用于表示极为大量,无法以一般算数表示的计算单位。
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觉悟时心境开朗,如莲华开放,故称觉华;摄心入定,抉破罗网,得大自在,所以称作定自在王。
像法:佛法有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这是就佛入灭后其教法的流行状态而分的三个时期。
婆罗门:梵文Brahmana的音译,意为清净。古印度四种姓之首,称最胜种姓,属祭司阶层,掌握社会的一切知识,包括宗教解脱的知识。专求解脱的婆罗门又称梵志。
宿福:过去世所做之善根功德。若以一生为限,从前迄今所做之善事亦称宿福,又称宿作福、宿善。
三宝:梵文Triratna,即佛、法、僧。佛是已开悟的人;法是指佛的教法;僧是信奉佛的、教法的僧众。以上三者,威德至高无上,永不变移,如世间之宝,故称三宝。
正见:指正确的知见,即能解知世间出世间因果,如实审虑诸法性相之有漏无漏的般若智慧。正见是八正道和十善之一,也就是对因果、事理、四圣谛及三法印等信受理解,并以之作为自己的见地。
无间地狱:无间,梵名Avici,音译作阿鼻、阿鼻旨,为八热地狱之第八。位于南赡部洲(即阎浮提)之地下二万由旬处,深广亦二万由旬,堕此地狱之有情,受苦无间。
因果:指原因与结果,亦即指因果律。因果,是佛教教义体系中用来说明一切事物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盖一切诸法之形成,“因”为能生,“果”为所生。也就是说,能引生结果者为因,由因而生者为果。
恶趣:由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又称恶处、恶道。这是作为恶业结果的一种生存状态,是痛苦迷妄的生存环境。趣,为往到之义。一切智:梵文Sarvajna,音译为萨婆若、萨云然,为佛教所说的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之一,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
生界:现生结束后受生、托生的境地。夜叉:梵文yaksa,又音译为药叉、夜乞叉,汉译为捷疾鬼。佛教八部众之一,以昆沙门天眷属的身份,守护北方。通常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铁围山:以须弥山为中心,外有九山八海,第八海为咸海。南赡部洲等四大洲在此,围绕咸海者即是铁围山。围绕咸海而区划一小世界之铁山也。以须弥山为中心,外有七山八海,第八海即此咸海,瞻部等四大州均在此。围绕此咸海者,即大铁围山也,此为一小世界。详言之,中间是须弥山,以后各山团团围绕,第七重山外有四大部州,第八重山便是大铁围山,此铁围山乃一小世界之最外层也。铁围山又分两重,两重之间便是地狱所在。
业力:善恶之业有生起苦乐果之力用,称为业力。业,梵语Karman,音译作羯磨,为造作之义,意谓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
阎浮提:南赡部洲的别称。新称瞻部州,位于须弥山的南方,也称南瞻部州,即是我们所居之处。阎浮是树名,为印度所产的乔木,虽为落叶植物,而其期极短,新叶相续而出。阎浮树下有河,称阎浮檀,河中出金,称阎浮檀金。阎浮提之“提”字,即“洲”之意也。按印度人的地理观,作为宇宙中心的须弥山四面有咸海,海中有四大部洲,分别为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
由旬:梵文Yojana,系古印度计算距离的单位。以帝王一日行军的路程为一由旬,约四十里。分上中下三等。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
三业:即身、口、意三业。
查看全部 ∨
序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出自佛教经典《地藏经》。这一品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佛教中帝释所居),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并且,佛陀为文殊菩萨讲说了地藏菩萨发愿救度众生的宿世往因。
查看全部 ∨
赏析
“忉利”是六欲第二重天,此云三十三,在须弥山顶。四埵各有八天,中央善见天,是帝释所居;帝释是天王,余三十二天是天子所居,合称三十三天。如来出世,佛母七日殁,生此天。佛将灭度,故升天为母说法,以报母恩。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现大神通,召集会众,故名“天宫神通品”。“神通”二字,在中国易经有云:“阴阳不测之谓神,寂而不动,感而遂通。”缨络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予谓六根清净皆得神通:眼根清净,天眼通;耳根清净,天耳通;身根清净,神足通;意根清净,有宿命通及他心通;若烦恼漏尽,即了生死,成就漏尽通。 [3]
佛以神通现种种身,具一切智,说种种法。如来有不可思议的神通,今佛在忉利天放无量光明云,乃佛神通之一也。
这是经文的开始,“忉利天”是梵语,翻成中文就叫三十三天。这三十三天不是由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合起来,到三十三层。忉利天位居第三十三?不是的,不是由底向上来数的,是怎么呢?是在中间,它东边有八天,西边有八天,南边有八天,北边有八天。这四八共三十二,分布在三十三天的四边,而它在中间,这叫三十三天。
三十三天的天主,叫帝释,这帝释在天上,他是一个天主;在佛教里头,他只是一个护法。《弥陀经》上所说:“释提桓因等”,就是这个帝释天。在〈楞严咒〉里边所说:“南无因陀啰耶”,这个“因陀啰耶”就是帝释天。他在天上做天主,在佛教里他是一个护法。 [4]
忉利天人的寿命是一千岁。以人间的一百年做为忉利天的一昼夜。忉利天有八万由旬这么大,城池的墙壁是七宝做成的,光是城池就有六万由旬大。忉利天天主的城叫善见城,所住的宫殿,都是用最名贵的宝贝造成的。所以他生到那个地方,就不愿意走了,而愿意在那儿做天主。
在迦叶佛时,这一个天主,他是个女人。这个女人发心为迦叶佛造一座塔庙,那么她是什么因缘发起这个心呢?因为她看见一座破庙,这破庙里有尊佛像,破庙已经没有屋顶,没有天花板了。刮风下雨,把这尊佛像所贴的金面,都一道一道地冲下来,从脸上掉下来。她一看,就生了一种难过的心,说道:“哎哟!这佛像已经都脏了,又被风吹,又被雨打,啊!这太不好意思了。”于是她发心要把这座庙造好。
她要造庙,但自己又没有钱,于是就找她的朋友,找她的亲戚,说:“我要造庙,但没有钱,你们大家可不可以帮我的忙呢?你们有亲戚就找亲戚,有朋友就找朋友,我们互相做一件慈善的事情,把这座庙修好了。”她的亲戚朋友说:“可以,我们大家来互相合作,造一座庙。”这么一找,恰恰就找了三十三个人,她是其中的一个发起人,另外又有三十二个。这三十二个大约多数是女人。这在历史上已不可考,也考察不出来了。三十三个女人把这座庙造好了,又造了一座宝塔。大家你拿出一点钱,我拿出一点钱,他也拿出一点钱,大家共同拿出所有的力量来造庙造塔。塔庙造完了,这三十三个人的生命结束之后,就都生到天上去了。生到天上去,每一个人有一层天,所以三十三个人就有三十三天。而这三十三天中间的忉利天天主就是帝释。这是忉利天的由来。
“天”,天是什么意思?天以自然为义,“自然”就是它的意思。也就是由这三十三个人业报,他们的业力所感,而现出来的这种天。要是没有这三十三个人,这三十三天也没有。
“宫”,是宫殿,这是最好的、最美丽的那种新型式,好像中国的一些宫殿。可是天上的宫殿比那种更美妙,美轮美奂,妙得更不可言。“神通”,什么叫“神”呢?什么又叫“通”呢?神,有个名字叫“天心”,天的心。通,名慧性,就是有智慧的这一种类趣。通,是无所不通,通达无碍;神,是无所不神,神乎其神的。神通有六种,六种也是一种,一种分为六种。所以说分开说是六,合而言之是一。
六种神通分开来讲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足通。神足通又名神境通,又名如意通。谈到天眼通,他可以遍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的庵摩罗果一样。阿那律尊者得到天眼通,他是天眼第一,他就是这样子。有天耳通,从人间到三千大千世界,这一切的音声他都可以听得见,天上一切的音声他也可以听得见。他心通,是你心里所想要做的事情,虽然没有说出来,他已经知道了。宿命通,是前生所行所做,或善或恶,他都可以知道。神境通,就是方才所说的这个“神”──也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这就叫神。
这个“神”和“妙”字,有少少的相似,所以有的时候说神妙莫测,也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境,是这种境界;通,通达无碍,本来不通而通了。好像墙本来是有阻碍的,你把它捅出个窟窿来,这就通了。我们的无明障碍,把自性的光明都给障住了,你能用你的智慧剑,一剑把它穿通了,这也是通。
这一品首先交代了释迦牟尼佛讲述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时间、地点、缘起、对象。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十方诸佛菩萨皆来集会赞叹,十方天龙鬼神亦来集会,如来含笑,放大光明,出微妙音。继而,佛陀为号称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讲说了地藏菩萨发愿救度众生的宿世往因。地藏菩萨一世曾为大长者子,一世曾为婆罗门女,分别以不同的因缘于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及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前发愿,“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因此,虽经百千亿劫,如今尚为菩萨。佛告诉文殊菩萨,今来集会忉利天者,无量无数,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地藏菩萨之威神誓愿,不可思议。品:梵文Varga,音译跋渠,品类之义,聚类同者为一段。又有品别之义,彼此章段,义理差别,故名品。佛经当中,一品表示一个段落,与“章”同义。
查看全部 ∨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 156篇诗文
释迦牟尼的其他作品
《
地藏经 · 观众生业缘品第三
》
——
[
周
]
释迦牟尼
《
心经
》
——
[
周
]
释迦牟尼
《
维摩诘经 · 见阿佛品第十二
》
——
[
周
]
释迦牟尼
《
金刚经 · 第二十九品 · 威仪寂静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金刚经 · 第二品 · 善现启请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金刚经 · 第二十七品 · 无断无灭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文殊菩萨请法
》
——
[
周
]
释迦牟尼
《
圆觉经 · 净诸业障菩萨
》
——
[
周
]
释迦牟尼
相关推荐
《
地藏经 · 地神护法品第十一
》
——
[
周
]
释迦牟尼
《
地藏经 · 观众生业缘品第三
》
——
[
周
]
释迦牟尼
《
地藏经 ·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
》
——
[
周
]
释迦牟尼
《
地藏经 · 分身集会品第二
》
——
[
周
]
释迦牟尼
《
地藏经 · 地狱名号品第五
》
——
[
周
]
释迦牟尼
《
地藏经 · 如来赞叹品第六
》
——
[
周
]
释迦牟尼
《
地藏经 · 见闻利益品第十二
》
——
[
周
]
释迦牟尼
《
地藏经 · 利益存亡品第七
》
——
[
周
]
释迦牟尼
微信小程序
扫码体验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扫码订阅微信公众号
流量卡
扫码或点击链接免费领取
超大流量卡1
超大流量卡2
热门作者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辛弃疾
李清照
陶渊明
苏轼
纳兰性德
李煜
李商隐
王维
李贺
曹操
柳永
王安石
柳宗元
曹植
杜牧
唐寅
孟浩然
陆游
范仲淹
温庭筠
刘禹锡
欧阳修
热门合集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
给孩子的诗
诗经全集
古诗十九首
千家诗
乐府诗集
小学古诗词
小学文言文
初中古诗词
初中文言文
高中古诗词
高中文言文
虞美人
雨霖铃
长相思
忆江南
临江仙
渔家傲